苦練決勝負
王建升自大二開始接觸袋棍球運動,至今已有八九年的經歷。在這段時間內,他一直是中華台北代表隊的一員,並且身為袋棍球運動協會臺北區副理的他,是台灣袋棍球推廣運動重要的角色之一。
初次接觸袋棍球的經歷
王建升初次接觸袋棍球是由於高中好友曹佑齊的推薦。「大一的時候,我們在不同的學校就讀,佑齊那時候讀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在那邊接觸到袋棍球。然後因為我們在同個地方打工,他就告訴我這項運動很好玩,還有機會出國比賽,加上那時候自己因為通勤關係,有轉學的念頭,於是我轉學過去。」
即便現在已經是代表隊的常客,但王建升在剛接觸袋棍球時,也曾經懷疑自己的能力。「我那時候一直覺得自己表現不好,動作都做得很差,所以就覺得自己該一直練習,才能夠追上大家。」他表示,能穿上代表隊的球衣出國比賽,是他當時的夢想。
袋棍球運動的樂趣和挑戰
王建升認為,袋棍球運動的最大樂趣在於其獨特性和緊湊的節奏。「穿上裝備的感覺很酷,而且這項運動的速度很快,幾乎沒有等待的時間,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他表示,袋棍球的比賽節奏非常快,這使得每一場比賽都充滿了刺激和挑戰。
「袋棍球是一項需要高度協作和戰術配合的運動。」王建升解釋到。「每一個動作、每一次傳球,都需要與隊友之間的默契配合。這種團隊合作的精神,是袋棍球運動的核心所在。」
意義重大的比賽
回憶起在加拿大參加U19世錦賽的經歷,王建升坦言:「當時表現不佳,被冷板凳了幾場,直到後面的比賽才有機會上場。所以回來後,我就是繼續練習,因為我相信只要努力練習,就能進步。」
這次比賽的經歷對王建升來說意義重大。「那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經歷,但也讓我學到了很多。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提升,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成長。」他說,「在國際舞台上,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其他國家的強項,這讓我們有了更清晰的目標和方向。」
時間快轉到2018年,王建升跟著代表隊一同參加在以色列舉辦的袋棍球世界錦標賽。那次世錦賽對他來說,很像是從U19賽後開始,對自己努力的一次成果發表。雖然有打出幾場不錯的比賽,但是整個賽事下來,可能是因為緊張,整體名次還是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感覺有點可惜。
培育下一代袋棍球愛好者
作為一名教練,王建升有一套自己對學生的想法。「我的教學目的是希望學生喜歡這項運動。強度則取決於個人意願。」
談及他的學生,王建升表示:「我的學生不一定特別強,但他們喜歡袋棍球,這是最重要的。我們的訓練以興趣為主,希望他們能在運動中找到樂趣。」王建升提到他曾經待過新北高中,整個社團只有6名學生,完全沒有替補。儘管人數少,但憑藉團隊默契和個人天賦,他們在高中比賽中表現出色,讓他更加確定熱情的重要性。只有當學生對這項運動產生興趣時,他們才會自願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並且享受其中的過程。
推廣袋棍球運動的挑戰
現在作為台北地區的發展部副理,王建升面臨著不少挑戰。「民眾對袋棍球運動的認識還很有限,我們需要做很多的宣傳和推廣工作。」他說。「我們希望通過各種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並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來。」
王建升提到,目前袋棍球協會正積極與各大學校和社區合作,舉辦各類培訓班和體驗活動。「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些活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參加袋棍球運動,並且讓他們能夠享受其中的樂趣。」他說。
對未來的展望
談及未來,王建升希望能夠繼續推動袋棍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並愛上這項運動。「興趣是最重要的。只有對運動有興趣,才能持續練習,並且享受其中的樂趣。我相信隨著不斷努力,袋棍球運動在台灣一定獲越來越好。」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並愛上這項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