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熙 Ryan Wu

城市大學老師/總務長


 

骨力、再骨力、繼續骨力!

袋棍球對我來說好像是個小孩,現在長到十歲,其實才正要開始!有專業,有曝光度,準備好彈藥,要進入戰場,大展拳腳。現在才正要開始,骨力、再骨力、繼續骨力!


與袋棍球的初相識

身為城市大學休閒事業系的吳宏熙老師,本身是高爾夫專長,和袋棍球協會理事長丈夫是高爾夫的球友兼隊友,十年前在一次餐敘中和袋棍球建立起緣分,當時理事長林雅貞提到希望能讓當時第一個創立袋棍球社團的學校公東高工的高三畢業生,能銜接升學的大學,第一個就問到了吳宏熙老師,有這麼好的想法吳宏熙老師馬上義不容辭答應,馬上回去和學校主任研究創立事宜,先在學校做推廣,招攬了不少學生,連棒球隊都來體驗,最後成功建立起第一批球員,而這批球員也一直投入袋棍球到現在,成為了教練、代表隊選手,是協會不可或缺的幕後推手!

「一開始聽到袋棍球還無法明確體會它的魅力,在學校看著球員練習也是拿著一根球桿互相傳接,把一顆球射出去的運動?」在吳宏熙老師心中只是一個模糊籠統的畫面,直到2019那一年,透過理事長的邀請隨隊參加了2019年香港所舉辦的大中華盃袋棍球賽事,親眼看到了實際真正的10人制袋棍球比賽,充滿著比賽張力、速度激情、各個球員全副武裝,熱血的碰撞伴隨著高昂的團隊精神,怎麼看比賽越看越熱血沸騰!回到學校,就接了這些出賽大中華盃,從公東高工畢業的小高三,正式在城市大學成立袋棍球隊,也是第一間大學球隊。

「剛開始都要在操場練習,隨著人數越來越多,在操場練習變得越來越困難,就這麼剛好,學校的後面有一個原網球場變成臨時停車場,之後要打算新建成球場,聽到這個消息馬上抓緊機會,向主任和學校爭取到了新建成一個多功能球場的機會」,一塊方正的草皮加上圍欄,正好提供了袋棍球隊練習的好場地,同時也能與其他體育課和棒球隊共同使用,一舉數得。既然場地都搞定了,就是拓展球員的時機了!新的一批公東高工小高三增加了數名女子生力軍,在城市大學成立了女子袋棍球隊,在此階段達成一個里程碑,同時擁有男女子袋棍球隊。


未來十年,如何永續發展

袋棍球員從大學三年級進到協會實習學習袋棍球教學和行政事務,畢業後可以作為銜接就業的一項選擇,協會提供這樣的就業機會,這使得在學校推廣更為順利。但未來五年十年將面臨少子化的考驗,這也是協會接下來將要去評估的課題,在廣度及質量兩者之間要做到平衡,讓臺灣的民眾知道袋棍球這項運動是一大課題,從小培育袋棍球代表隊選手也是一個重要的目標,相對的,在國際間打出成績,自然知名度會上升,然而少子化的考驗,升學又是目前台灣家長較為在意的,要如何抓緊球員,讓訓練不產生斷層,這是未來需要思考的面向。

關於就業銜接,吳宏熙老師認為可以鼓勵球員持續升學,進修碩士學歷,或許未來學校能夠開立袋棍球專長教師的職缺,將就業觸角從協會內向外延伸,讓從事袋棍球運動的球員們更多元的選擇,誘使更多人能夠投入這項運動。


袋棍球帶來滿滿的回憶

這十年帶過將近六七十位學生,從第一屆的學生到現在都投入職場,看到他們從小屁孩變成成熟獨當一面的教練,心裡滿是感觸,看到校際聯賽他們執教的認真的神情、籌辦一場比賽認真負責的工作,這十年的努力真的沒有付諸流水。有幾位球員從籃球、田徑甚至鐵人三項專長,透過吳宏熙老師轉至練習袋棍球,一直到現在充滿熱忱及成就,看在老師心中滿滿的感動,把這些球員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是吳老師的教育方針,女生都叫女兒,男生就是兄弟,相處之間沒有忌諱,但是該教的就要教,做對的事情,吳老師開玩笑說:「要是早個三十年,我絕對不打高爾夫,絕對來打袋棍球啦!」,協會是一個有愛的環境,給學生們很大的空間去嘗試和犯錯,從錯中學習成長。

「老兵不死,只要袋棍球需要我們,絕對義不容辭挺力相助!謝謝袋棍球帶給我很難忘和充實的十年,希望未來十年繼續一起努力,骨力、再骨力、繼續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