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如何永續發展
袋棍球員從大學三年級進到協會實習學習袋棍球教學和行政事務,畢業後可以作為銜接就業的一項選擇,協會提供這樣的就業機會,這使得在學校推廣更為順利。但未來五年十年將面臨少子化的考驗,這也是協會接下來將要去評估的課題,在廣度及質量兩者之間要做到平衡,讓臺灣的民眾知道袋棍球這項運動是一大課題,從小培育袋棍球代表隊選手也是一個重要的目標,相對的,在國際間打出成績,自然知名度會上升,然而少子化的考驗,升學又是目前台灣家長較為在意的,要如何抓緊球員,讓訓練不產生斷層,這是未來需要思考的面向。
關於就業銜接,吳宏熙老師認為可以鼓勵球員持續升學,進修碩士學歷,或許未來學校能夠開立袋棍球專長教師的職缺,將就業觸角從協會內向外延伸,讓從事袋棍球運動的球員們更多元的選擇,誘使更多人能夠投入這項運動。
袋棍球帶來滿滿的回憶
這十年帶過將近六七十位學生,從第一屆的學生到現在都投入職場,看到他們從小屁孩變成成熟獨當一面的教練,心裡滿是感觸,看到校際聯賽他們執教的認真的神情、籌辦一場比賽認真負責的工作,這十年的努力真的沒有付諸流水。有幾位球員從籃球、田徑甚至鐵人三項專長,透過吳宏熙老師轉至練習袋棍球,一直到現在充滿熱忱及成就,看在老師心中滿滿的感動,把這些球員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是吳老師的教育方針,女生都叫女兒,男生就是兄弟,相處之間沒有忌諱,但是該教的就要教,做對的事情,吳老師開玩笑說:「要是早個三十年,我絕對不打高爾夫,絕對來打袋棍球啦!」,協會是一個有愛的環境,給學生們很大的空間去嘗試和犯錯,從錯中學習成長。
「老兵不死,只要袋棍球需要我們,絕對義不容辭挺力相助!謝謝袋棍球帶給我很難忘和充實的十年,希望未來十年繼續一起努力,骨力、再骨力、繼續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