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0

林書正 John Lin

在城市科技大學開始我的袋棍球旅程,至今已有近十年。回顧這段時間,袋棍球給我帶來了無數的驚喜和成長。袋棍球不僅讓我體驗到各國不同的文化,開闊了視野,更是為我的人生增添了許多色彩。

去過那麼多地方,遇過那個多選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海外運動文化的氛圍。無論去日本或美國之類的西方國家,在場邊總是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幫忙加油,即便只是一般的練習賽,都可以看到選手的家人在旁邊觀賽、應援。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運動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去交流的每所學校都有完善的硬體,加上從社群軟體上看那些外國朋友,幾乎每幾個月都有許多比賽能參加,跟著家人一起參與並享受運動;相較之下,台灣對運動的重視程度仍需提高,這也讓我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充滿了羨慕。

這裡就要特別提到,2018年去以色列打世錦賽那一次,協會有邀請許多球員的家人一同到場。雖然我的家人那時候有事沒辦法到場,但在我們拿下勝利的時候,能有人一起跟我們歡呼、慶祝,那種感覺真的很棒。

總的來說,袋棍球讓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現在身為台中區的副理,希望未來我們能夠創造出自己滿意的運動環境,讓更多年輕人和家長享受其中的樂趣,往日本美國那樣的運動風氣前進,讓袋棍球在這裡茁壯成長。

 

 

曹佑齊 Andy Tsao

當初加入袋棍球,我沒想到這會帶給我如此多的改變。透過這項運動,我認識了許多人,還有機會出國比賽,這些經驗對我來說非常有意義。每次比賽回來,我都會帶著不同的回憶,這些回憶充滿了特別的意義。

當中最印象深刻的是2018年參加在以色列舉辦的袋棍球世界錦標賽。因為那是袋棍球最高等級的國際賽,是一個重要的舞台。為了這個比賽,我們做了很多努力,比賽前一個月大家都待在一起集訓,為同一個目標努力。抵達以色列之後,可能是因為緊張或是怯場,前幾場比賽我們表現得不算好。不過大家狀況有慢慢調整回來,後面的比賽就慢慢有贏回來,最後也打贏了一個很強的對手。這次世錦賽整體雖然不太滿意,但我自己覺得後面有調整回來,所以就我個人而言,也對自己有個交代了

身為最早的一批球員,所以在代表隊的時候,就有協助教練教學弟的經驗。所以擔任學校教練,對我來說並沒有太多適應問題,在教學上就是從學弟變成學生。在教學上,我一直認為不需要對學生太兇,只要好好的跟他們溝通就好,保持他們的興趣,他們就可以做得很好。

現在我對未來最大的期望,就是把我的學生們能力持續提升,讓他們能進入代表隊,讓他們能在最高的層級上展現自己。希望通過我的教導,這些球員們都能夠在袋棍球的領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張威元 William Chang

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加入袋棍球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朋友的關係。當時念城市科大的時候,我和佑齊、建升、書正他們一起加入球隊,然後發現這個運動真的很有趣,加上後來跟著他們一起練習、一起成長,大家還一起南征北討,這些回憶都是我一直堅持下來的原因。

直到2022年的世錦賽資格賽,那對我來說是個巨大的轉折吧,我因為身上的舊傷,本來就有考慮在那屆世錦賽之後退役,只可惜我們的成績最後不如預期,所以我也如當初的預期決定高掛球衣。

雖然我脫離的球員身份,但是自己還是在協會中任職,負責不少活動的籌辦。既然自己覺得這個運動很有趣,就會希望可以讓更多人認識,所以無論是大活動還是小活動,我都很樂在其中。我喜歡看到活動順利進行,參與者們享受其中的感覺。每次活動結束,也都會檢討總結,看看能不能做一些新的內容,讓活動能一次比一次更好,就希望能讓更多人愛上這個運動。

除了推廣活動外,我目前也在內湖國中和松山高中教球,這些學校的學生課業壓力都不小,所以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訓練。有時候學生們要補習,我就會盡量安排好訓練時間和內容,希望可以有效率的利用時間,有時候學生也會說他們因為學業累積不少壓力,我就會帶他們多做些抒發壓力的練習,像是射門之類的。讓他們能在面對學業之餘,還能享受運動的樂趣,在學校也會有好的回憶。

未來希望能夠有更多人可以認識袋棍球,在台灣的發展也越來越好,最好情況是能讓協會可以正常盈利,這樣一來我們的活動與比賽就有機會可以越辦越好。

 

 

胡育鴻 Eric Hu

當年,我剛進入公東高工時,本來是踢足球的,之所以會想要轉換項目,是因為當時協會理事長Sarah帶著全套的袋棍球裝備來到我們學校,展示這項新興運動。對我來說,這運動既新鮮又有趣,更吸引我的是它能讓我們有機會出國比賽,認識世界。因此,我決定加入這項運動。

在我心中,2016年的U19世界杯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經歷。那次除了是我們首次站上世界級的賽事外,還親眼目睹了美國隊與加拿大隊的冠軍賽。比賽中,加拿大一直領先,但美國隊展現了不放棄的精神,最終逆轉贏得冠軍。這種精神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在球員生涯中不斷提醒自己,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放棄。

作為教練,我也希望將這種精神傳遞給我的球員,讓他們有能力可以更往上挑戰。畢竟當教練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著那些從零開始的球員逐漸成長,能夠上場比賽,持續向上挑戰,這種感覺真的無法言喻,非常享受看到他們進步的每一刻。

對於未來,我希望協會未來能有財團支持,讓我們能像其他運動一樣擁有企業聯賽,讓有足夠天賦的人能夠靠袋棍球在社會上立足。至於我個人,希望能參加2028年的奧運,這將應該會是我球員生涯的最後一站。同時,我也希望能在教練生涯中,帶領一群從頭教起的學生,實現校際聯賽三連霸,締造一個王朝,這都是我的夢想和目標。

不論是作為球員還是教練,我都希望能為台灣的袋棍球運動做出更多貢獻,讓更多人認識並愛上這項運動,讓台灣的袋棍球環境能夠更好,不輸給台灣的主流運動項目。


沈宗逸 Leo Shen

從一開始在公東高工認識到袋棍球,到後來能加入代表隊,遇到許多不同的人事物,去了很多不一樣的地方,讓我的視野開闊了許多。有了這些經驗,改變了我對未來的看法,讓我可以更勇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使我明白自己還有很多可能性,願意接受更多挑戰。

加入代表隊之後,印象最深刻的比賽是2022年世錦賽資格賽對韓國那場。我們拼到延長賽,結果最後一球卻被射進。其實我一直覺得以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守住,但我卻沒有做到,讓我對那場比賽遺憾不已。或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延長賽總是會有莫名的壓力。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一直在努力克服這種心態,告訴自己要保持平常心,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但這次世錦賽失利經驗,不只是一次失敗,對我來說更是一種學習,也幫助我成為更好的教練,更知道怎麼幫助學生面對失敗。畢竟許多學生加入社團都是從零開始,有些已經有經驗的球員,也可能實戰經驗不足。因此如何將複雜的概念簡化,讓他們容易理解,並且跨過挫折,就變成最重要的課題。這不僅教授他們是球場上的技術,還包括如何調適心態去領導他們。要不是因為加入協會成為教練,我也不知道我可以這樣有耐心和包容力。

作為副理,我們在台東努力推廣袋棍球。雖然我們教練人數有限,但我們在現有的學校中盡力推廣,並與學校老師合作,盡力去增加學生人數。希望未來袋棍球能在台灣更加盛行,讓更多人參與並享受這項運動。

 

 

巫柏毅 Bo-yi Wu

其實在接觸袋棍球之前,我沒有接觸過太多其他運動。直到在學校看到楊媽推廣袋棍球,我覺得這個運動非常特別有趣,結合了許多不同運動的元素,這也立刻吸引了我,於是開始了我的袋棍球之旅。

雖然是出於好奇心開始打袋棍球,但讓我堅持下去的原因更多是感謝那些無償幫助我們的教練和志工。他們付出了很多努力和經費,我覺得有責任回饋他們,所以決定繼續努力並堅持下去。

現在,我不僅是代表隊的球員,同時也是台東幾所學校的教練。作為一名教練,我對學生不只要求場上的技術,也很重視他們場下的行為。我不希望我的球員們在離開這裡後,去到另一支球隊還需要讓其他教練操心。如果他們在別的球隊被說「這球員怎麼這樣?」我會覺得這是自己的失敗。

現在身為協會的一份子,除了帶學生之外,最希望的就是能夠提供足夠的舞台給想打球的人。所以才會有在台東匯集一些人數較少的社團,讓他們去打區域聯賽,感受比賽的樂趣。另一方面就是X聯賽,希望可以藉由俱樂部的比賽,讓曾經的隊友們,能夠回到場上。看見一些因為個人原因離開代表隊的老朋友們,(因為X聯賽)大家又可以一起在球場上奔跑,一起聊袋棍球,其實會有點感動。原來即便離開球場了,袋棍球還是有在他們心中占一席之地。
我希望以後台灣能像日本一樣,讓所有的球員不是只能在學校或代表隊才有比賽,而是畢業後還是有比賽可以打,這樣就可以讓更多人能持續參與。等到參與的人夠多,環境一定會變得更好,或許以後台灣就可以擁有自己的袋棍球裝備店、品牌甚至是球場。我相信只要我們團結一致,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顏連慶 Andrew Yen

在種子計畫接觸袋棍球後,從每週只練兩天,到加入代表隊、協會,真的是很特別的旅程。在這過程中,我不僅學習打球,還學習如何教導他人、面對不同的問題,特別是學長學弟之間的互動,讓我體會到溝通的重要性。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剛結束兵役回到代表隊。當時退伍回來練球,發現球隊氣氛變差,許多學弟因為遭受瓶頸與挫折,壓力很大。當時因為已經在協會任職,有機會跟教練Tim聊聊。他教我如何調適自己,並強調如果有能力,就應該幫助其他年輕隊員。這改變了我的想法,不僅是代表隊,連在學校當教練也是,要如何鼓勵年輕球員,幫助他們突破難關。

另一方面,去年八月我考取裁判證,才發現裁判視角與球員完全不同。裁判需要確保公平、公正,判罰上必須果斷。這過程中,我與其他裁判之間合作中,學會更多不同面向的溝通和團隊分工。

其中最有印象的一次,是今年(2023)藍鵲盃遇到海外球隊來比賽,他們的打風更具侵略性,讓我們在判罰上增加了難度。但這也是一次寶貴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裁判不僅要保障球員的安全,也要教育他們如何正確比賽。這些經驗都讓我學到更多,也更加了解比賽怎麼運作。

希望未來袋棍球在台灣能更加盛行,讓更多人了解並參與這項運動的樂趣,等到更具規模,也希望我們可以向國外一樣,可以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場地!

 

 

李威岑 Nayao Li

加入袋棍球完成了人生中很多目標,有一次全隊去淨灘,那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覺得很有意義。回想到最有印象的一場比賽,還是2022年在韓國濟州島打的世錦賽亞太資格賽,這幾場比賽對我來說是這輩子都不會忘的,畢竟那時候辛苦了很久,也到了其他國家去訓練備賽,雖然最後沒拿到門票但對我來說這場比賽,是我全心全意想要取得勝利的一場比賽。

當時從球員變成教練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挑戰,身為教練要很有耐心和說服力,沒有耐心沒辦法好好的跟球員溝通,球員就不會放下心的打球,沒有說服力球員會認為這位教練是不是也不會打袋棍球,培養這兩點真的是我最大個人的轉變。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期望未來臺灣能有屬於自己的袋棍球場,有一個完善的訓練場地,而這場地也能辦更多不同的賽事,吸引更多人關注袋棍球這項運動。


陳彥均 Gary Chen

在我高中的時候,協會就已經開始提供大學畢業後的工作機會,並安排了與大學實習課程相配合的協會實習。完成學業後,這些實習生成功轉為協會的正式員工,我就是其中一員。

接觸袋棍球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我在高中時因為球隊紀律問題,球員們接受了處分,處罰方式是在練習結束後進行體能訓練,'蛙跳'操場一圈。這剛好發生在我們第一次出國比賽的前兩天。當時正值炎熱的夏天,我們身體狀態未完全恢復,加上賽程緊湊,每個人都感到極度辛苦。儘管如此,上場前的緊張和期待氛圍以及賽後觀看比賽並進行討論的熱烈氣氛,每個人都展現了對袋棍球的投入和熱情,這種氛圍讓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回想第一次的大中華盃,對上日本的隊伍。比賽一開始,我們就迅速感受到了實力上的巨大差距,對手很快開始得分。更令人挫折的是,整場比賽中我們的球權幾乎被對方完全控制在我們自己的防守區域。

這場比賽讓我深刻體會到了競技體育的殘酷和挑戰,我們最終只拿了一分,而且對手因為那一顆進球加大了砍分的速度。教練在賽後向我們強調 ,關鍵是要保持堅持和努力的精神。

這場比賽的教訓將伴隨著我,成為球員生涯中的一部分。因為有了這次比賽,在接下來的球員生涯裡遇上了更強大的對手,心態會比較正向且把握與強大的對手較勁的機會。

接觸袋棍球最大的改變是將注意力從個人表現轉向整個團隊的整體發展。這意味著我不再僅僅關注自己的技術和表現,而是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包括有效地管理球隊和引導球員的成長。起初,我對擔任教練一職感到相當抗拒。

在一次比賽中擔任防守隊長職位時,我承受了更多的壓力,因為我意識到自己在與教練、工作人員和球員之間建立有效溝通方面的能力不足。這段經驗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隊長責任與能力的重要性,也讓我開始意識到擔任教練角色所需承擔的更大責任。

然而,在實習期間,有學長的指導和協助,同時協會也給予我足夠的自由空間來探索和學習。這段過程讓我逐步獲得了成為一名教練所需的能力和自信。

擔任教練的這段經驗不僅豐富了我對袋棍球的理解,也幫助我在作為球員時提升表現。它不僅讓我獲得了個人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還深化了我對團隊合作和領導的理解。

 

 

陽絜予 Pony Yang

作為女子袋棍球隊的第一代成員,旅程開始於對這項運動的好奇。當初看到學校的男生們在玩,我覺得非常有趣,於是參加學校舉辦的袋棍球夏令營,開始了我的袋棍球之旅。

而加入代表隊,除了獲得很多機會去認識不同的人事物,我自己本身也改變了不少。其實一開始打球,風格蠻自我的,不懂得去配合隊友。但是在受傷遭遇瓶頸之後,讓我在心態上有些改變,更珍惜打球的機會,所以更加注重場上的團隊合作,可以說那次受大傷,才讓我更了解袋棍球,更是意識到自己有多熱愛這個運動。

另一方面,協會對我也有很特殊的意義。一方面改善了我與家人的關係,我的家人因為比較保守,對我又有不小的期望,所以我決定上台北念大學的時候,他們非常擔心,我們也有不小的摩擦。但當時協會理事長有為此特別拜訪,聊了很多、解釋了很多,才讓我媽媽放心。

而到台北,無論是念書,還是進入協會任職,這些經歷都讓我更加獨立。像是我一開始對教球能力完全沒有信心,再面對人說話的時候,會有所膽怯。但是,隨著實習的進行,我學會教球上的許多訣竅,而且還從完全不懂電腦,到可以完成許多作業,如協助舉辦推廣活動、幫助學校成立社等,都是我從前沒想過自己可以完成的事,從中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我希望能夠繼續帶領學生在袋棍球這條路上堅持下去,不要輕易放棄。我相信只要努力,他們也能在這項運動中取得成功。對於協會和台灣的袋棍球運動,大家只要繼續努力,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


傅心瀅 Hsin Fu

我從接觸袋棍球到進入協會的時間非常短。2019年我開始成為球員,大約半年後因為要實習找工作,也聽說協會的球員們通常是從基礎行政工作逐步晉升的。尤其大家的年紀也差不多。聽完這些,我當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加入協會。對我來說,掌握行政技能無論在哪裡都很有用,而且這也為我管理球隊奠定了基礎。

我最深刻的一件事莫過於我第一年打球的經歷,那時候正是女子U19隊伍成立的第一年。為了首屆女子U19世界盃的準備,我們進行了非常密集的訓練和比賽安排,幾乎每隔兩個禮拜就要出國一次。但也因為那一年我與隊友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至今都是拉著同一條線在牽動著彼此無論在球技上或球場心態上。

最有印象的比賽就是2019年世界盃了,我們在打完分組賽後,原本開會說有機會進入16強而且是晚上9點打美國隊,大家真的都很期待能夠跟高水平的球隊打球,直到晚上臨時開會說:可能有變動,有些小狀況來自規則來自各方面的問題,但當下我們只希望可以順利往上打,也因為很晚了教練請我們先睡覺明早通知大家結果,沒想到一大早7點左右就聽見敲門聲要大家集合,聽得到卻是我們的比賽改成早上9點對上愛爾蘭,甚至只能挑戰後面的排名,大家沮喪到不行,這場比賽雖然最後結果贏了,但大家的心情似乎沒有恢復,甚至這中間還打雷下暴雨,一度停止比賽,也打了OT,這大概是最難忘也最難熬的一場比賽了。

自己從球員轉變成教練,最大的轉變應該就是溝通技巧、換位思考的能力以及自我提昇及檢討,因為良好的溝通和解釋能力真的很重要,因為你需要有效地與球員、其他教練、裁判溝通,確保每個人理解、遵守比賽規則和戰術的安排。再來就是換位思考這件事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滿足球員每個位置上的需求,也能建立積極的環境和團隊文化。還有不斷改進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以提升自己在這個角色中的表現和影響力。

在袋棍球領域,我期待未來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識。也希望能夠在教學和指導方面做出實質貢獻,幫助年輕球員發展他們的技能和戰術意識。同時,我也期待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這項運動。

 

 

邱若綺 Kiua Chiu

從高中開始接觸袋棍球,在大學時期也受到楊媽很多照顧及幫忙,也因為很熱愛袋棍球,所以在大四選擇袋棍球運動協會為實習單位,含實習期間總共做了四年。

因在協會實習期間學習代表隊相關業務,代表隊假日有集訓時,要負責球隊的行程,我最有印象的事是在一個大熱天底下,集訓的最後做了一個射門遊戲,他們總是能玩得很快樂,那個畫面一直在我腦海中,我就在想袋棍球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到目前為止最有印象的一場比賽是在2023年4月的香港公開賽,由於球隊一直在換新血,一直待在球隊的人也屈指可數,但大家都一起為了進步而努力的訓練,在這場比賽中相信及幫助彼此,朝著目標前進,最後努力訓練的成果也從成績上得到回饋。

進入到協會後,從球員轉變成教練的身分,我認為在心態上的轉變是會想主動領導及換位思考,接觸指導後開始會嘗試詢問隊友的想法,並告訴隊友自己的想法,也常常想為什麼做不到,而去想如何幫助他們,也以他們的角度去看待遇到的問題,並且會想如果是我,我會如何處理,這在打球的過程也幫助我得到很多想法。

我期待自己能保持對袋棍球的熱愛,並把自己所會所學的教導給學妹、學生們,也憧憬未來在路上看到人人背上都有一支袋棍球桿,在推廣袋棍球的路上也要持續努力著。


黃雅欣 Annie Huang

還記得當年在公東高工發現這項運動。當時雖然想參加,但一年級時找不到同伴,直到高三才真正體驗到袋棍球。因為自己本來是踢足球的,袋棍球與足球很相似,都是在草地上奔跑、射門,我本身很喜歡這類型的運動,所以才會走上這條道路。

在球員這條路上,2019年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段經歷。那年為了U19世界盃和亞太盃,過得非常充實,大家花了很多時間一起集訓,為了參加比賽而努力。我自己在當時也全心全意專注於打球,感覺非常充實,而且有目標,能夠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成長和球隊的潛力。

後來畢業之後留在協會工作,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希望能延續球員生涯,在協會任職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打球,不需要擔心為了練球影響到太多工作;另一個原因是協會過去幫助我很多,所以我很希望可以幫助協會去做傳承,讓更多的小朋友能一起來體驗袋棍球的樂趣,讓參與的人數可以更多,特別希望能多推廣女子袋棍球,讓我們可以有更多女生球員投入。

轉為教練後,我了解到比起過去當球員只照顧自己,現在我必須更關注隊上球員的心情和狀況。我希望他們能以開心的心情去打球,讓他們喜歡袋棍球,然後盡力打造他們願意自動自發的環境,並帶著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學到更多。

未來,我希望台灣袋棍球發展可以像日本一樣,在每所學校裡面都有很多人參與,每個社團的人多,參與的學校很多,才能讓《校際聯賽》和《區域聯賽》更加有趣、更加精采。

 

 

賴天愛 Hana Lai

從高中開始打球一直到現在,過程中協會提供了許多資源讓我們在袋棍球有很好的發展,並安排畢業後的實習機會,讓我們能繼續打球也能有在袋棍球協會工作的機會,目前就職第二年。

回想2019的亞太盃,這是我最挫折最失落的一場比賽。

當時和中國打平手進入延長賽,大家都知道延長賽這最後一顆球是多麼重要,但我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讓整個團隊失了一顆球,這顆球攸關勝負,攸關團隊的未來。

其實這場比賽後我低潮了很久想過就放棄,但我感謝這群女孩們,持續彼此的陪伴鼓勵成就了現在的我。

其實最開始我很抗拒的教練,平時當球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身分轉變的確讓我很不知所措。當教練必須為整個團隊著想,不單單只是個人發展而是整體球隊的成長都是需要去花心思思考和照顧的。而裁判,其實我滿享受當裁判時判決做對的時候,去控制整場比賽,這讓我感到很有成就感,雖然當中還是有許多需要學習的,但希望未來慢慢磨練會成為更成熟更有歷練的裁判。

不管身為什麼角色,都希望未來能持續成長茁壯,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自己。


李萱 Shirlin Lee

一切緣起七年前,起先只是想在轉職期間找個兼差,當初協會招的是「臉書小編」。與老闆面試後,覺得投緣,意外成了協會的秘書,這一腳踏入,就是扎扎實實的七個年頭。

在協會的這段日子裡,大家也正值「剛畢業到踏入30歲」這段大幅成長時期,我們見證了彼此在職場之外的經歷,那是包含感情、家庭、自我成長之間的拔河與平衡。

自己這七年來的轉變,也從起初追求個人表現,一步步走向協助團隊整體提升;大家不再只是任務導向、一一打怪,我們認識彼此的特性,也開始思考每一步會如何互相影響,如何建立後輩可以獨立操刀的工作模式。

有賴各界的協助、團隊夥伴的努力,袋棍球在臺灣越來越有知名度,而我最有感的仍是自己與夥伴們的成長,對我來說,人的自我心智穩定,最能發揮影響力;想要向外推廣,先求內在堅定。

這個像創業一樣的協會,除了有所有start-up會面臨的挑戰與契機,更重要的是賦予我們的成長機會。創業的機遇不是人人都有,而過程會遇到的挑戰── 外在瓶頸、內部溝通、個人壓力等等,這些經驗與個人成長真的非常可貴。

感謝老闆的信任,讓我們可以在沒有經濟壓力的狀況下,做各種嘗試與探索。

推廣和發展的果實是團隊共享的,而個人成長是自己一輩子的,我很感謝這一切,也感謝我們這一路上遇過的所有面孔,還有未來未知的際遇。

 

 

蔡直機 Naoki Tsai

那是2014年9月剛來台灣的時候,無聊滑FB搜尋“Lacrosse”,找到協會FB,滑到城市大學在練球的照片,然後詢問能不能參加練習,但沒人理我(哭哭)。

後來問了香港的Seven(Seven是我在大學時候認識,在沖繩一起打過球。看到他在8月來臺灣參加活動),他給我城市大學的練習時間與地點,就過去參加他們的練習。之後也成為了城市大學的教練。

後來就讀臺體運動傳播系學攝影剪輯,到此2019年工讀生的身份協助協會拍影片,到了2023年因緣之下重回協會成為正職員工。

打袋棍球已經是15年前的事了,它跟以前有很大變化,球桿技術、團隊合作和裝備等都有進化,其實我覺得袋棍球是一項裝備門檻很高的運動。

很幸運可以跟大家一起同甘共苦,看到大家的成長,但10年只是個過程而已,我們可以成長的更好。希望未來不論是代表隊成績、發展度和競技人口,都能夠充分的運用預算實質表現出更好的成績!人要謙虛,一旦滿足就完蛋了!

先不期待。因為這樣如果看到美好的未來,心情會更好。

以台灣發展來說,夏令營、家庭日和各種賽事等這些是基本的,我們有了基本,就要應用,應用才有變化。

希望不管在協會的球員,協會以外的球員也好,可以辦訓練營,工作坊等,打過球的人可以自己主動來辦活動。

以代表隊未來來說,球員需要自主性,競爭力才有未來。球員多出去外面武者修業。在台灣也好,國外也好,參加別的球隊練習,跟其他學校打個熱身賽。或者台灣頂級選手可以辦個訓練營/工作坊。犧牲自己的時間與錢,自己取得機會。這樣會更珍惜那一刻,那一顆球。這樣才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