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 0

林雅貞 Sarah Lin

袋棍球運動協會理事長


 

一位母親的袋棍球夢想

因為支持兒子與朋友,Sarah投入了袋棍球在台灣的推廣,成立袋棍球隊。她身為母親,最初只是想協助兒子,卻意外認識了一個又一個對運動充滿熱情的孩子,展開了一趟長達十年的旅程。


 
 

台灣第一支袋棍球隊的誕生

袋棍球協會自成立以來,全台已超過50所學校設立社團。但回頭看,最初的動機非常單純,Sarah 的兒子Scott和他的朋友Cosmo因為喜歡袋棍球,決定在台灣成立球隊,尋找一起打球的同好。但在推廣有些成績後,兩位年輕人卻因為學業需要放棄手邊的成果「我的初衷也很簡單,不想看到他們為追求大學夢想,而放棄付出的努力。」Sarah 說。

在後續的努力下,Sarah找到了公東高工一群對袋棍球有興趣的孩子,於是台灣第一支袋棍球隊就在台東成立。「或許就在他們穿上同樣球衣的那一刻,一顆小小的種子已經種下。」Sarah 回憶道。認識這些孩子後,Sarah 發現他們對未來沒有太多想法,協會的目標因此從單純的推廣袋棍球,逐漸轉變為希望藉由運動幫助更多年輕人拓展視野,尋找人生方向。

 
 

草創初期的目標與挑戰

協會在2014年成立後,便設定了短期目標,希望代表隊能站上袋棍球的最高殿堂——每四年一次的袋棍球世界錦標賽。因此,Sarah 向香港、日本等亞洲已經有發展經驗的協會學習,並不斷尋求志同道合者的加入,以提升台灣袋棍球的實力。

Sarah 回憶道:「每當遇到困難,我總是希望能有資源幫助我們度過難關,結果幾天後這些機會便會神奇地出現,讓我們的困難能夠迎刃而解。這些經歷給了我們巨大的信心,成為一路堅持的動力。」

通過來自各方人士的協助、球員們在賽場上的努力以及協會踏實的推廣模式,袋棍球運動協會得以成為世界袋棍球總會的一員,參與2018年在以色列舉辦的袋棍球世界錦標賽。



國際大賽的磨練與感動

即便中華代表隊在以色列世錦賽前已參與過香港公開賽、亞太盃、U19世錦賽,並與日本等亞太區球隊交流,但第一次登上世界錦標賽這樣的大舞台,無論是球員還是後勤人員都難免緊張。

作為新興球隊,代表隊在面對許多袋棍球發展多年的對手時,因實戰經驗不足和技術差距面臨了巨大挑戰。然而,看到資深球員帶領年輕球員奮戰,打出許多精彩的比賽,讓Sarah感到非常欣慰和感動。


十年耕耘

回顧這十年來,協會設立的目標一步步實現,從最初的兩人發展到如今擁有完整的架構,這一切都讓所有人感到無比自豪。協會推出了許多推廣活動,不僅持續有新學校加入,還組織各種社區活動,使得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袋棍球。協會還邀請國內外專業教練指導,以提高球員技術水平,培養更多優秀選手。

Sarah 說:「看著這顆小小的種子慢慢茁壯成為大樹,感到不可思議。看到球員們在場上奮力拼搏,我深知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草創初期的目標與挑戰

袋棍球協會的成立和發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協會遇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得到了無數的支持和幫助,使得袋棍球在台灣生根發芽。未來十年,Sarah 希望袋棍球能走入更多人的視野,並成為一項學校教授的體育課程,也希望培養出更多裁判、教練和選手,讓他們有機會參與更多國際賽事。這是一段充滿挑戰但也充滿希望的旅程。在大家的努力和支持下,袋棍球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魏士晉 Chris Wei

袋棍球運動協會常務理事


 

袋棍球的命名由來跟魏爸有關!?

在臺灣剛成立協會的時候,要為「Lacrosse」制定一個中文名稱,當時網路上沒有一個標準的用詞,有袋棍球、長曲棍球和棍網球,目前身為協會常務理事的魏士晉(魏爸)思考了一下,叫做長曲棍球容易被誤解就是曲棍球的一種,棍網球會被想成是不是網球的一種,最一開始覺得這項運動比較像是「什麼棍球」,因為拿著一個長棍子,對一個完全不了解的人,最能直接聯想的就是很像曲棍球,又加上與曲棍球最不同的差別是前面是一個袋子,所以當時魏爸就直接建議使用「袋棍球」,也就是這樣命名而來了!


與袋棍球的第一接觸

魏爸的兒子Cosmo在國中期間到了美國讀書,當時精力旺盛的Cosmo被校長建議去打個袋棍球消耗一下體力,沒想到一試成主顧,不喜歡跑步的他毛遂自薦擔任守門員的位置,而當時球隊剛好就缺一個守門員,Cosmo的出現正好能夠填補這個空缺,球隊的學長學弟都非常珍惜他,對他非常好!對於一個遠赴美國讀書的亞洲小孩,很快就透過袋棍球融入了這個團隊,身為家長的魏爸感到非常欣慰。

美國的體育和學業體系是相輔相成的,在學校時期若有好的運動表現,可以透過教練的推薦,對升學有極大的幫助,剛開始讓小孩隻身前往異地讀書,多少都會擔心,但看到兒子加入袋棍球隊後生活一切都在改善,不論是人際關係或是學業,都往好的方向發展,當然魏爸就十分支持兒子繼續從事袋棍球這項運動,當時Cosmo甚至還得到明星球員的提名呢!


無心插柳成立協會

暑假期間兒子回到台灣,魏爸就鼓勵可以繼續在台灣找能夠一起打袋棍球的夥伴,於是就成立了臉書社團,期間非常佛系的找尋夥伴,直到有一年,臺北美國學校的一位體育主任注意到了臉書,並主動聯絡Cosmo,而這位體育主任同時間也在自己的臉書上宣傳這項消息,沒過多久就引來了各國袋棍球協會的注目,每個協會都十分熱心,主動說要提供裝備,希望能夠幫助臺灣推廣袋棍球,當時的魏爸認為,應該要有一個合法公開的名目去接受這些幫助,也不會辜負了大家的熱心,於是就萌生了成立協會的念頭。

此時就這麼剛好,Cosmo的一位好朋友,也就是現任袋棍球協會理事長林雅貞的兒子Scott,魏爸與理事長在一頓聚餐中,有志一同一拍即合,兩人順理成章的成立了袋棍球協會。

建立初期沒有抱著太遠大的目標,保持良善及初心量力而為,久而久之有越來越多來自各方的支持,也很感謝一開始臺東的公東高工校長,願意支持這項新運動,讓公東的學生成為第一批體驗並組成袋棍球隊的孩子們,有了人參與正是協會往前的一大步。


永生難忘激勵人生的賽事

2016年U19男子代表隊首次走出國際,到了加拿大參加U19袋棍球世界錦標賽,其中一場與墨西哥的賽事成為了魏爸心中永生難忘的畫面,當時與墨西哥打得難分難解,一直平手,到了第五次延長賽,我們的主將林書正進了最後致勝一球,終於贏得比賽,直到如今過了將近十年,在面臨各種人生難關時,魏爸腦中都會浮現這場比賽,很多事情都是沒有辦法預料和控制的,唯有堅持方向,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在面臨突如其來的挑戰才能迎刃而解,不用想太多,做就對了!這是袋棍球及球員們帶給魏爸的人生教育。


協會未來十年

起初協會理念是在地推廣,包括代表隊球員也堅持培育本土球員,隨著袋棍球成為奧運比賽項目,我們也把心態開放,但也很慶幸一開始堅持在地培養,以父母的角色做推廣,能讓運動與教育兼併,十年過去,許多第一批的球員都晉升成為教練,繼續把袋棍球傳承給下一代的球員,也有曾經接觸過袋棍球的小朋友,長大後到別的領域發光發熱,不論是誰,都很感謝你們的參與,讓袋棍球成為你們人生中一段美好的記憶,而未來十年需要更制度化的經營,我們這群人會持續為同一個目標努力,讓子彈飛一會,終會看到美麗的果實。期待我們會有更精彩更有收穫的十年,和更多十年!

 

關梓樺 Tim Kwan

袋棍球運動協會發展部經理
男子代表隊統籌


 

十年旅程十年耕耘,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

Tim與台灣袋棍球的緣分開始於2014年,透過香港袋棍球總會的推薦後,Tim接到了協會理事長Sarah的邀請,來台東擔任教練。沒有想到這一趟旅程,十年過去了,Tim在台灣袋棍球的付出,也從一所學校小小的教練,到現在需要統籌協會中各種本土推廣與國際賽事工作,成為台灣袋棍球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




機緣巧妙的啟程

回想過去,Tim還在香港唸大學的時候,透過宿舍中的特色運動認識了袋棍球。而後來會去參加香港代表隊的選拔,是因為當時他在宿舍的教練,同時也是香港代表隊成員,就邀請他去參加選拔。最終在畢業的前一年選上代表隊,並順勢參加了2014年的丹佛袋棍球世界錦標賽。也因為這段經歷,Tim後續才受到香港袋棍球總會的推薦,前往台東推袋棍球。Tim表示「覺得這條路走來,其實每個時機點,很多都很巧妙,然後很多機緣在裡面。」

談及接受理事長Sarah邀請的原因時,Tim提到主要是受到當時香港棍網球總會會長Louis的影響,希望他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做到給予和回饋(give and take),去傳承袋棍球精神,回饋這項運動。另外,由於當時剛大學畢業,自身也沒有什麼包袱,加上自己上網查過,覺得台東的環境是自己喜歡的,於是Tim就決定接下這份工作。

在台東的教學初期,Tim和理事長Sarah組成了一個小團隊,從公東高工與城市科技大學開始,逐步推廣袋棍球給更多學生知道,並後續帶著這些球員,去各地參加公開賽與國際賽。回首過去,Tim表示起初根本沒想過,可以走到現在這樣的規模。「其實每一步都是邊走邊看,而且通常走到哪裡,就會有一個很妙的契機會出現,讓我們這一件事繼續走下去。所以整件事情一開始沒有特別的期許,就是本著該到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的原則,走到今天這一步。」



巨大的潛力

對於台灣袋棍球球員,Tim表示,他們具有很大的潛力,特別是在學習態度和團隊精神上。台灣球員樂於學習,並且在球場上具有拼勁和創意,而且面對體型較大或是球技較成熟的對手,台灣球員也能展現出無所畏懼的姿態,這些都是寶貴的特質。然而,他也指出,球員在紀律性、自發性以及對於練習理解上還許多進步空間,希望若能改進,球員們的實力都會更上層樓。


一切都歸功於人

Tim認為,自己跟協會之所以能這樣堅持,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在這趟旅程中有許多好人好事,一直不斷的在幫我們突破一些困難。像是球員、學校老師、球員家長、國際上的友人們,這中間一起寫出了許多故事,不斷的提醒我們,我們其實是很幸運的,也讓我們可以看到這片土地上的潛力,這些都是我們能持續堅持的主因。」

「但人也是在推廣上的一大困難。」Tim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讓袋棍球社群持續發展,並且如何擴大這個社群,並且讓這些曾經加入的人,能夠持續留下來一同凝聚社群力量,讓更多人參與到袋棍球運動中來,並在媒體上獲得更多曝光。「我們不一定要得到媒體最大的版面,但我希望未來對於袋棍球有興趣的台灣民眾,能有一個專屬的角落,可以講述台灣袋棍球的故事。」

過程就是最大的收穫

提到這十年來,Tim覺得完成了不少事,從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不斷深耕推廣,到現在有這樣的規模,除了貢獻所學給台灣學子們外,自己其實也學到許多。「本身這些事情的發生與規模,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收穫了。」Tim回想這十年這麼說「因為當初也沒有想過會走到這裡,事前也沒有保證說一定會成功,所以每一次回頭看都覺得,這趟旅程走得很值得。」

「未來只希望協會規模能夠越來越大,這本來的球員能夠傳承他們的東西給下一代球員,就像接下來U20和U16代表隊的成立,我希望能由年輕教練來接手,讓這一切能夠繼續下去。」

最後,Tim對台灣袋棍球社群寄予厚望,希望未來能夠更加團結和凝聚,讓更多參與過袋棍球的人們,能夠回來以不同的角色繼續替台灣袋棍球貢獻。他認為,這樣才能夠真正推動袋棍球運動在台灣的持續發展。

 

温庭新 Kinson Wan

袋棍球運動協會發展部經理
女子代表隊統籌


 

從有趣到堅持

來自香港的Kinson,從沒想過接觸袋棍球,會是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九年前,因為許多機緣巧合來到台灣推廣袋棍球,從那時候開始,便帶著台灣學子認識袋棍球,到現在成為中華民國袋棍球運動協會重要的一份子。Kinson從最初的嘗試,如今的深耕,這趟旅程是如何成就的?


最初的選擇是因為有趣

回憶起自己在香港首次接觸袋棍球,是因為剛進大學的時候,校方鼓勵新生嘗試不同的運動,而袋棍球特別吸引了他,加上宿舍的朋友也都熱衷於這項運動,讓他也加入其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Kinson逐漸愛上了這項運動。「雖然我當時的練習,主要也是在跟著學校練習,頂多參加外面的一些培訓。但是打越久,就越覺得有趣,也就越陷越深。」當時怎麼也想不到,在大學的培訓經歷,除了讓Kinson袋棍球領域不斷進步外,也為後來的職業生涯打開的一扇門。

畢業後,Kinson面臨著人生的新階段,需要決定未來的方向。正是在這個時候,學長Tim邀請他來台灣協助推廣袋棍球。Kinson回憶道:「我的學長去台灣做推廣工作,剛好協會也在尋找人手,我就想說來這邊試試看。」他抱著嘗試的心態來到台灣,原本想說就是個短期的工作,最多就是在台灣停留兩三年。

初來乍到,Kinson在台東展開了他的推廣工作。當時的規模並不大,只有兩三間學校參與,對當時的Kinson和Tim來說,工作量並不大。「那時候我們在台東推廣袋棍球,規模並沒有這麼大,大概兩三間學校,我跟Tim兩個人完全應付得了。我甚至還有比較多閒時間,可以做球員的練習,也有不少時間讓自己可以回香港參加培訓。」Kinson也表示,當時根本沒想過未來會變成現在這樣的規模。

在推廣的過程中,Kinson認為最大挑戰是如何吸引更多人來接觸並熱愛這項運動。他指出:「台灣對新運動的接受度並不高,這讓我們需要投入大量心力來推廣與培養選手的興趣。」此外,他也需要適應台灣的生活方式,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挑戰,放棄原本在香港認識的人事物,適應台灣的新生活,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和努力。

第二次的選擇,源自堅持

隨著時間推移,Kinson一開始評估的三年就這樣過去了,人生岔路就近在眼前,要繼續留下來,或是離開?

「隨著協會的發展,規模也不斷擴大。這時候Tim已經移去台北工作,加上那時候女子袋棍球的發展也已經開始。我想如果我這時候離開,台東一定會人手不足,好不容易有的成績可能會式微。我不希望這些東西消失,所以選擇留下來。」因此,他決定繼續留在協會,並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

在這十年間,Kinson最大的收穫之一是能夠親自參與並見證一群人對袋棍球產生興趣,並投入其中。他不僅培養了許多選手,還看到選手的家長、朋友以及學校對這項運動的支持與認識。Kinson認為,能夠將一項自己覺得好玩的運動介紹給更多人,並讓他們從中獲得樂趣與成就,是他最大的成就之一。

此外,Kinson也在這份工作中成長了許多。從這些經歷中,Kinson學會了如何與不同層面的人進行溝通,包括選手、老師、政府官員、不同隊伍的教練等。這些經驗讓他更加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而重點在於找到一個大家都能夠繼續前進的方法。「我覺得自己是個內向的人,本身沒有特別喜歡跟人互動,但這份工作半強迫我需要跟很多不同的人溝通,這給了我很多個人的成長。」

Kinson深知推廣一項新的運動並非易事,但他始終堅持,並不斷探索新的推廣方式。「我們要盡量做,不僅是協會的工作人員,還有選手、家長、學校,都需要共同努力。」Kinson強調了只要大家不自我設限,所有相關人員一起全力向前,這種共同努力,一定能讓袋棍球在台灣逐漸發展壯大。

女子袋棍球:發展與挑戰

在推廣過程中,Kinson也負責女子袋棍球的發展。他認為,台灣的女子選手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潛力。他說:「台灣選手心態比較樂觀,能夠正向面對挑戰,這在充滿挑戰和比賽中不同困難的袋棍球運動中非常重要。」然而,女子袋棍球在台灣的推廣也面臨著挑戰,包括需要更多的心思去培養選手的預判能力和策略思維。

Kinson指出:「袋棍球是一個需要提前思考的運動,因為球速很快,進行的節奏緊湊,所以讓球員能夠快速預判和解讀比賽,是我希望她們能做到的」

未來展望:推廣袋棍球的期許

對於未來,Kinson希望袋棍球在台灣能夠越來越普及,更多社群能夠自發性地參與推廣這項運動。他期望未來能看到更多俱樂部、興趣班以及學校獨立發展袋棍球,不再完全依賴協會的運作。「如果可以不用完全透過協會去操作袋棍球在台灣的事情,反而是一個成功的現象。」就像希望球員不自我設限,Kinson也希望有天袋棍球活動能自發性地發生,在台灣真正扎根。

此外,他希望中華袋棍球代表隊能在每次大賽中,用好表現給各路選手留下好印象,不僅僅在成績上,更重要的是展現一個好的象徵。「當這支隊伍站出來後,希望大家會有一個好的印象,覺得這支隊伍無論在任何狀況下,保持100%全力以赴,永不放棄。」這種精神不僅僅是在比賽中,更應該成為每位球員的信念,激勵他們不斷向前邁進。


下一個十年,願大家都能走得長遠

最後,Kinson對台灣袋棍球的未來充滿了期待。希望協會能夠在未來十年繼續蓬勃發展,吸引更多人參與並喜愛這項運動,並且在。「希望下一個十年,袋棍球的發展能夠越來越蓬勃,社群越來越大。希望現在的選手們在未來能夠轉換角色,繼續推動袋棍球的發展,培養新一代的袋棍球愛好者。」